欢迎来到碳中和绿色建筑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热线电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厘清建筑业“双碳”五大认知误区
来源:本站 日期:2022-12-15 17:15:57 阅读(436)

全文刊载于《建筑》2022年12月上 第23期 总第967期:


《建筑》
微信图片_20221215171716.png

2022年12月上 

第23期 

总第967期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密切相关。而过去十多年正是中国建筑业蓬勃发展的阶段。从改革开放至今,建筑业发展突飞猛进。

202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房屋竣工面积40.83亿㎡。众所周知,建筑业属于“双碳”战略的关键产业之一,对建筑领域的“双碳”路径讨论层出不穷。但就笔者目前的观察来看,很多人对建筑业碳中和存在一些误解,本文希望厘清部分错误认知,以供业界参考借鉴。



误区一
“建筑业的碳排放就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建筑产业链包括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处置等环节。建筑业的碳排放主要指建筑施工和拆除所产生的碳排放。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1年全球建筑建造业现状报告》统计,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为住宅和非住宅的能耗,包括所有的建筑用能、办公经营、生活用能等,而建材生产能耗属于工业部分,运输能耗属于交通运输部分。



而之前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所展示的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包括当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建筑业能耗碳排、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当年建筑运行能耗碳排放以及当年建筑业消耗的建材生产能耗碳排放。所以它是基于全社会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范围内在一年内的能耗和碳排放,是一个统计学层面已经发生的实际数据。


而单纯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角度来看,根据《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66-2019),单栋建筑或建筑群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50年的碳排放是根据建筑性能进行推估的一个预测数据。所以虽然都是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统计,但其概念不一样。


1c950a7b02087bf43762d42c1362182a13dfcfa5.jpeg

误区二
“碳中和建筑就是零碳建筑”


“碳中和”的概念始于1997年,由来自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后更名为碳中和公司)首度提出,指家庭或个人以环保为目的,通过购买经过认证的碳信用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公司亦为这些用户提供植树造林等减碳服务。


随着“碳中和”概念的推广,广义上的“碳中和”则指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节能环保等方式抵消一段时间内企业或个体等标的物产生的CO₂或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使其从大气中去除的碳量等于排放的碳量。而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的PAS2060(碳中和承诺新标准)是唯一公认的国际碳中和标准,该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为了实现碳中和所做的抵消信用额,以及抵消行为的类型和界定抵消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学等相应原则。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日前发布的《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便是依据碳中和的方法,以绿色建筑为基础,对建筑碳抵消的实施基础、抵消措施和应用条件进行约束,并将碳中和建筑分为运行阶段碳中和建筑和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建筑。


运行阶段的碳中和建筑可以以年作为声明的最小单位,类似于PAS中对指定标定物、指定时间范围内的声明;而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声明则需要计算建筑的隐含碳和运行碳排放,类似于对于建筑产品本身的碳中和声明。


但是零碳建筑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自2021年4月启动编制以来,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目前还在编制当中。但是从概念上来讲,零碳建筑主要是对单体进行描述,表征单体建筑的性能,是节能建筑、低碳建筑概念的延伸,包含具体的性能指标以及碳排限额。而碳中和建筑则更多是从碳中和这个大的概念而来,通过对建筑碳排放的核算以及相关碳信用的抵消而实现碳中和。

f541b444ca65880b42cc54c0241ce389.jpeg

误区三
“零碳建筑只是技术的堆砌,很难算回经济账”


零碳建筑的发展确实是需要一些节能减碳相关的建筑技术的支持,比如高性能的围护结构、高效用能设备、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V,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等,但是零碳建筑的实现绝不只是技术的堆砌,而是需要考虑成本的投入以及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后期的零碳运维。因为建筑相关的碳排放中建筑运行能耗占建筑总排放量约 3/4,所以关注建筑运维对于提升建筑能源使用效率、改善居住环境、减低建筑用能起到关键作用。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中国碳中和通用指引》中的报告,围绕建筑深度减碳过程,BCG从建筑围护、机电系统、照明系统、设备系统等方面识别了24个低碳策略,其中前13个减碳策略均为较高性价比的措施,可以实现近80%的减碳效果。而且可以看到在运维过程中的一些小成本的投入便可以带来可观的碳排放减量效果,比如风系统的调试,调节空调温度设定区间、时间,安装人员传感器等。


同时,随着全球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能源价格、电价均有上涨的趋势和风险,所以零碳建筑绝不仅仅只是标杆荣誉、情怀体现,在未来更是一项高回报率的经济投资。


c03531d0e3c7e5ff9860f4a5477a15f7.jpeg

误区四
“建筑领域的‘双碳’目标一定是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最早由全球气候大会《巴黎协定》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而来,推动各国自主减排,根据本国发展情况自主声明减排目标,并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并为1.5℃而努力。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双碳”目标是为了控制全球升温,避免气候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而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才有可能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从而控制地球升温。


从全球层面来说,碳中和是碳排放(碳源)和碳固定(碳汇)两者达到平衡,CO₂浓度不再增加。根据丁仲礼院士《深入理解碳中和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的报告,我国的碳排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电力端、能源消费端、固碳端,通过三端共同发力从而实现全社会的碳中和。


从这个角度可知,建筑领域其实相当于能源消费端,能源消费端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减排,尽可能地将自身排放降到最低,并对高排放能源进行清洁能源替代。而对于不得不产生的排放可能需要依靠社会层面固定端的力量进行抵消或者封存。


所以建筑领域的“双碳”目标其实并不是碳中和,而是自身的减排目标。相比于碳中和,可能碳达峰的时间和路径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部分。



误区五
“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高低是由供给端决定的”


一般观念上认为建筑规划设计对于建筑减碳至关重要。当然对于建筑项目开发来说,最大化利用现有建筑资源,减少开发供给,前期低碳设计可以决定建筑的低碳属性,但是忽略了建筑交付后建筑使用者对于建筑碳排放的影响。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周期长、总量大,是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国内建筑运行碳排放为21.7亿CO₂,占全国碳排放的21.5%。而根据IEA报告从世界范围来说,建筑运行碳排放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占全球总碳排放的28%。所以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减碳策略是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可以通过节能改造、改变运行时间、改变建筑使用方式、降低空置率、提高建筑使用效率等运维策略来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并通过一些鼓励措施充分发挥建筑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全民低碳生活。虽然单个个体的减碳量很小,但是在我国近500亿㎡存量建筑市场中依旧可以体现不小的减排效益。




综上所述,建筑业从业者正确理解“双碳”概念,避免模式化的误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双碳”路线方针以及相关政策,也才能更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必将深度、全面开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双碳”转型之路。



上一篇:除了碳达峰、碳中和,这些 “带 碳” 名词也值得了解 下一篇:厘清建筑业“双碳”五大认知误区